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 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 语文(江西专版)(一)1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一)1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凭借着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召他到自已的官署任职,特别器重他。孝文皇帝即位之初,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曾经和李斯同乡并且向李斯学过,(孝文帝)于是征召吴公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帝推荐贾谊)说他年轻有才,十分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孝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同僚中最年轻。每次皇帝下达让臣子们商议国事的政令,各位老先生都无法应答回话,贾谊就替他们一一应答,人人都觉得(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各位老先生于是都认为贾谊很有才能,自己比不上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破格提拔他,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为太中大夫。贾谊认为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正是应该修正历法,改变服色,制订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恢复礼乐教化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式法度,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顾不及变法改制。但后来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的。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此后皇帝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派他去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贾谊锌别皇帝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过湘水的时候,他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有三年之久。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召进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灵的降福。因为孝文帝对鬼神之事感兴趣,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趁机周详地讲述了之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时移动座席向贾谊身边靠拢。听完之后,(孝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都没看到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他了,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最受孝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担任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担任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但是)孝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时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担任太傅时没有尽到责任,悲伤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10.C(3分)【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析】首先,从不同断点中筛选出句意较易理解的一处进行判断,即“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意为“(贾谊)凭借着能诵诗作文闻名当地”,句意完整,其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其次,根据句子结构进行判断,“吴廷尉为河南守”主谓宾结构完整,若将“吴廷尉”放在前句,则会导致后句“为河南守”缺少主语,由此可排除A项;“召置门下”动宾结构完整,若令“召置”单独成句,将“门下”作为后句的主语,则会导致偷换主语,由此可排除B项。11.A(3分)【考查点】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析】4项,“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表述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百家”林立,互相争辩,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孔子、老子、墨子所代表的儒家、道家、墨家影响最为深远。12.C(3分)【考查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析】C项,“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颠倒。由原文“上因感鬼神事…既罢,日:‘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可知,贾谊在向孝文帝讲述之所以有鬼神的种种情形时,孝文帝听得过于入神便向贾谊身边靠拢,听完后赞叹不绝,表示比不上贾谊,之后便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13.(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短”“擅权”“纷乱”译出各1分,句意2分)(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数”“或”“稍削”译出各1分,句意2分)【考查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析】(1)句中,“短意为“说…坏话”;“擅权”意为“独揽权力”;“纷乱”意为“使…变得复杂混乱”。(2)句中,“数”意为“屡次”;“或”是不定代词,意为“有的”;“稍削”中的“稍”意为“逐渐”,“削”意为“削减”。(二)古代诗歌阅读【赏析】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尊杜甫。他工于填词,其词别具风格,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诗歌首联重在写景,着墨于画中的“水”“山”,写出长江水之汪洋恣肆,郡山之苍苍茫茫,给人以心胸开阔之感。领联用“向来”“今在”构成对比,阐述古往今来人们欣赏山水画的角度:画家所画的山水辽阔万里,气韵素来都是通过一幅画表现出来,真可谓匠心独运。颈联写画中的近景一“众木”和“孤云”。苍茫暮色,树林阴暗:孤云游动,不愿归山。此时的诗人与“众木”“孤云”合而为一,将情感完全融入画中。尾联直抒胸臆,写这幅山水画如同一首诗,其中蕴含着精彩的诗句,吟咏它,会带给你无穷的韵味,抒发了诗人对这幅画的赞美之情。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语言至简至淡,意味含隐,耐人寻味。14.C(3分)【考查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析】C项,“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分析错误。额联“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中的“向来”是从来、一向的146母卷·2019年全国I卷·语文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