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三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三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种职业。富商大贾多出自两浙、江东等富庶地区,这些地区农民弃农从商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商人的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富商“累千金之得,求田问舍”,有的富商培养子弟“读书为士人”。小商贩改换职业的现象也很多。材料二宋代商人的构成异于前代,士、农、工、商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阶层间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科举,以至于“非兄老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大小官僚竞相经商,或与商人联姻,谋利、求富的心态被社会普遍接受,人们的商品价值观念增强,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起来。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罗朝霞《宋代商贾阶层的构成及其社会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构成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人构成的影响。(6分)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秦汉时期统一政权的建立,“中国”一词开始代表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元、明以来,“中国”作为国家名称被正式使用,特别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对内一般以朝号自称,对外则称“中国”。材料二严复指出:“国家为有机体,斯其演进之事,与生物同。”天演之理为国家求“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新”字与“中国”一词的结合。康有为最早提出建立一个“新中国”设想。维新思潮和进化思想使“新中国”概念逐渐得到民众认同。1900年前后,“新中国”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新中国”的概念内涵和话语使用不断发展,立宪、共和一度成为不同群体的“新中国”理想,“新中国”话语不断唤醒着国人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认知。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一词内涵的变迁。(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词出现的时代背景及意义。(10分)1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是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新兴国家。成立之初,中国的决策者运用“革命思维”的眼光去观察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寻找国际舞台上的“敌人”和“朋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对外方针和策略。20世纪7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开始用“建设思维”“发展思维”审视世界和研判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在国际社会中尽可能多地争取朋友,重塑了中国的利益观。中国外交政策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新境界。摘编自刘建飞《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新中国的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高一历史第4页(共4页)】·23-HB01A·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