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横拟示花卷说明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和表现之,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制弱了地方的活力,但这一事实在材料中体现不出,6.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湖流,以郭嵩森的结局为情境,要求学生运用相关排除C项。知识解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阐释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解题分析】由材料“是那个时代中,最勇于挽调之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嵩焘作为洋务派,在倡导学西方的程度上超越他人,但这种认识不被理解,最终导致郭嵩焘“被浪潮席卷以去”,这是因为郭嵩煮的思想超越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对西方的学不具备突破“器物”阶段的基础。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中体西用”思想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排除;D项所述也是郭嵩焘失意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7.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法战争,以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财政危机为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解题分析】由材料中“鲍超军需频重,措办为难”“以致十年(1884年)兵饷不敷支销”“清廷岁入下降为7708.6余万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前后,从中央到地方,清政府的财政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军需”“兵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中法战争时期,财力不济是清政府急于结束中法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8。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二次革命,以二次革命的檄文为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分析】由材料中“断送于独夫民贼之手”“不惜以危弱之赣”“赣军一部,当效前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应是1913年李烈钧率先在江西发动的“二次革命”,这一事件源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妄图消灭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实行独裁统治,A项正确。材料所述史实是二次革命,辛亥革命当时已经取得初步胜利,排除B项;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9,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以土地政策相关内容为情境,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阐释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的考查。【解题分析由材料中“1942年1月中共中央”“承认资本主义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以奖励资本主义生产为主,但同时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承认资本主义是进步的生产方式,并实行保存地主的若干权利的政策,旨在争取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共同抗战,所以材料中的政策旨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A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C两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建设,以城市数量变化为情境,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阐释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解题分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都显著增加,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调整成果比较显著,B项正确。A、C两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历史卷参考答案(七)第2页(共4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