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八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R-必考-HUB]八试题)
教学全国@0所名校高三单元测试示范卷札记息,排除D项【答案C14.罗马民通过与贵族的不懈斗争,在公元前471年使贵族被迫同意建立一个特别的民议会,但民议会通过的规章不具有法律效力。对此,民认为,他们至今所得到的每项权益都仅仅是形式上的,对改善他们的社会和经济惨状基本没有实际意义。这是因为当时A.民法律意识薄弱B.民议会贵族化C.贵族精通法律条文D.罗马通行惯法【解题分析】由材料中“公元前471年”“民议会通过的规章不具有法律效力”“每项权益都仅仅是形式上的”等信息可知,当时罗马处于《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的时期,罗马通行惯法,贵族垄断法律的解释权,从而才有材料中“民的感受”存在,故D项正确;A、B、C三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答案D15.罗马法契约制度经历了从“口头契约”发展为“文书契约”、“要物契约”和“合意契约”的长期演进过程,也经历了一个由重形式到重自由和公正的历程。罗马法契约制度的发展A.奠定了近代西欧各国法律基础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C.意在缓和公民与自由民的矛盾D.反映了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解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随着古罗马契约制度的发展,达成契约的形式性特征不断弱化,这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节省时间,同时,追求自由与公正也符合契约双方的利益,故古罗马契约制度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B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罗马时期契约制度的发展,无法体现对后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的制度对订立契约的主体并无要求,没有体现公民与自由民的矛盾,也无法体现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排除CD两项。【答案】B16.据说,1135年左右,意大利比萨人在攻陷阿马尔菲城后获得了《查士丁尼学说汇编》的原稿。此后欧洲人对罗马法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涌现出一个新的法学家派别,他们通过对罗马法的注释而效劳于王权和市民阶级。这说明罗马法A.顺应了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需要B.成为资产阶级法学家的研究对象C.为资本主义法律提供了某些借鉴D.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商业规范【解题分析】由材料“他们通过对罗马法的注释而效劳于王权和市民阶级”可知,当时国王之所以需要罗马法和世俗法学家,主要是为了加强自已的权力,削弱以教会和贵族为代表的势力,而世俗王权的强化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A项正确;从时间上看,这个派别尚不能称为“资产阶级法学家”的代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罗马法“为资本主义法律提供了某些借鉴”“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商业规范”,排除CD两项。【答案】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朝廷议政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度。在远古的唐虞时代,部落酋长的议事会议是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军事首长必须听命于部落酋长会议。例如尧舜时的禅让等都是经四岳十二牧酋长讨论同意的。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形成,议事制被保存下来,但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战国之际,列国间攻伐激烈,成长中的封建制逐步取代了奴隶制。有为的封建君主在进行封建变法和战争决策时广泛听取臣僚的主张,封建制度下的廷议渐具雏形。材料二秦灭六国后,廷议之制得到延续。在议政方面地位重要的谏议大夫一职就是秦代设立的。秦代前期,每有大政,必下群臣集议。重要廷议有议帝号、议分封、议封禅等。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三十四年(前213年),丞相王绾、博士淳于越分别提出分封建议,但最后始皇采纳了李斯立郡县不封王的建议。三十四年分封之议,仅与议博士就有七十人。始皇晚年专制日甚,【24G3DY.历史-YLB-必考-NMG】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