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
中午12:14口⊙⊙间28令23枢密院官员的出身状况变化不能说明北宋文官体制的形成与中枢机构的改革,故排除A、C两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12.D【解析】1038年至1044年,北宋的东南地区出现了钱荒现象,而西北地区陕西路输入了大量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宋夏战争的进行,前线需要大量的支援,故选D项;王安石变法发生在106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B、C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B、C两项。13.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南面官行政系统的扩大,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C、D三项。14.D【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的行省长官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行决策,然后再禀报上级或者皇帝,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制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故选D项:行省长官只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先行决策,然后再禀报上级或者皇帝,这并没有削弱皇帝的决策权力,故排除A项;“鲜明的集权色彩”说法错误,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元朝行省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故排除C项。15.C【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在街市上进行经营活动,这得出了宋代营商环境的宽松,故选C项;宋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排除A项;宋代的王公大臣可以进行商业活动,不能据此就断定官僚体系存在腐败现象,故排除B项;D项的“巨变”无法从材料中反映,故排除D项16.A【解析】据材料“金世宗”“猛安谋克”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政权是金朝,其推行的民族文字是女真文,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17.(1)特点:自上而下;涉及内容广泛;以改革赋税制度为主要内容;涉及诸侯国多;各国变法成效不同。(6分,答出三点即可)背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应用):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激烈:百家争鸣尤其是法家思想的兴起。(4分,答出两点即可)(2)意义:加速了社会转型;促进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促进了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推动了政治统一趋势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条件:国家的统一;士族势力的削弱;统治者的重视;历朝选官制度的经验积累;儒学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2)发展趋势:考试科目内容增多;考试内容重儒学及时务、诗赋;应试资格放宽;选任官员程序严格。(6分,答出三点即可)19.(1)表现: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海外贸易范围广;进出口货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对外贸易的港口多:海外贸易规模大;民间贸易发达。(6分,答出三点即可)(2)原因:政府的鼓励和推动;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交通系统的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m【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术先进;农业和手工业发达。(4分,答出两点即可)(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儒学发展体现了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特点。(2分)阐述:春秋晚期,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孔子创立了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良。战国时期,为了适应诸侯争霸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采纳法家的思想治国,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实施了“焚书坑儒”,使得儒学的发展遭遇严重挫折。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于儒学的发展不仅致力于理论方面,更是把儒学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提出大一统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受到冲击。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朝中期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儒学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发挥儒学在维护社会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从而发展出“程朱理学”。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开始受到官方尊崇。(8分,答出四点即可)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学发展体现了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特点,适应了封建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