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一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二)2历史(人民教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2历史(人民教育)试题)
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A.颁布“推恩令”B.盐铁官营C.开疆拓土D.尊崇儒术9.面对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贵族元不不肯着汉服,仍“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高一历史试卷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2024年10月30日A.突出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之争B.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从而举步维艰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C.导致北方政局混乱不利于南北融合D.先俗变迁再制度变革的策略失当1.“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史记·周本纪》这段文字反映的古代政治10.公元322年,东晋权臣王敦以“清君侧”为由,自武昌起兵。晋元帝遣使谓敦曰:“公若不忘本制度是()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晋元帝希望王敦切勿擅自行事,以免破坏“共天下”之局面。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内外服制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2.为维护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A.地方豪强的专横B.社会矛盾的激化C.外戚专权的形成D.士族势力的强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一制度是()11.北宋人尹源在《唐说》中说“夫弱唐者,诸侯也”,造成唐朝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禅让制B.宗法制C.世袭制D.郡县制A.设刺史B.设都护府C.设三司使D.设节度使12.唐代实行羁縻制度,对内降的游牧部落设置都督府和州县,以其部落之人为都督、刺史、县令3.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革,如李悝变法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由此可见唐代()A.中央集权相对衰落B.藩镇问题由此产生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C.遏制了诸侯之间的纷争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游牧民族地位低下D.民族政策因地制宜13.西晋时,士人批评九品中正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士族子弟凭借门第高贵“流4.春秋战国时期,“邦”“国”等地域组织概念逐渐失去明确界限,反映了()A.华夏认同的发展B.郡县制度的产生C.君主权力的加强D.宗法伦理的重塑进取,坐至公卿”。南北朝后期,“罢门资之制”“择贤良”的呼声日益增多。这表明()5.一月古时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名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A.科举制度出现成为必然B.九品中正制无法选拔人才读音也改为“征”了。中国古代的这种避讳文化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C.士族阶层势力趋向衰落D.朝代的更迭影响选官制度14.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但是为了保证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皇权至上D.中央集权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政事堂制度()6.提起“干古一帝”秦始皇,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A.打破了三省六部制的程序性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D.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主要是基于他()A.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B.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15.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C.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7.秦时任用县级有秩官吏一般在本县人中择任。武帝中叶以后,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级官吏、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米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地刺史均不用本州人。以上变化说明()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A.专制皇权得到强化B.地方治理注重务实C.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地方豪强势力增强16.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下列机构中,属于朝廷在西域设置的是()8.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思想上表现为()A.单于都护府和渤海都督府B.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1页,共5页2024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第2页,共5页
本文标签: